何謂台府展?

  何謂台府展
  南國美術殿堂
  參考書目
   
   

 

 

台灣展傳奇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官方展覽會為十六回台灣美術展覽會,最初十年(1927-1936),由半官方的台灣教育會掛名主辦,簡稱台展。1937年由於中日戰爭爆發而停辦一年,後正式改由總督府文教局主辦,共六回(1938-1943),簡稱府展以資區別。事實上,台府展制度的樣本為日本東京自1907年起創設的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此乃政府主辦或監督贊助的常設展覽組織,其風格走向為東京美術學校所標舉的學院派畫風。

 
台展創辦的契機,是1926年由民間的日籍文化人士,包括畫家石川欽一郎、商社的海野幸德與台灣日日新報的尾崎秀真、大澤貞吉與大阪朝日新聞台北代表蒲田丈夫,共同向當時的總督伊澤建議,並被接受。次年,新任總督上山滿之進責成總督長官、文教局局長等人負責推動。第一回審查委員長即為文教局局長石黑氏,而審查員責由在台灣的美術教育家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西洋畫)與鄉原古統、木下靜涯(東洋畫)擔任。展覽會主要規定包括,一人參展不得超過三件;不可以模仿或重複參展;製作完成至參展不得超過一年;不得妨害風化。故而在台展初期,經入選後又臨時被撤銷或引起爭議之事亦有所聞。展覽會場初期在小學校內,第四回開始移至教育會館,府展第四回開始固定在台北公會堂。

             
第一回台展配合媒體大力宣傳,造成台北大轟動。然而,東洋畫部最引起爭議的是,傳統的水墨畫,如四君子畫和文人畫(或泛稱南宗畫)都被排除,書法更完全失去展台。因此第二回起由日本增聘審查員,如東洋畫部的松林桂月,因而確認東洋畫部為經過現代洗禮,符合寫實觀念的彩墨畫或日本畫。西洋畫方面初期入選作品以兩位在台審查員的學生作品為大宗,但是由於赴日留學的台灣或日本青年子弟增多,實力很快提昇。

                   
1930年代初期,西洋畫部的水彩畫急遽減少,而以油畫為主,同時由於受到獨立美協來台展出影響,畫風更為自由。東洋畫部則由初期華麗裝飾趣味轉向較為樸實的寫實風格,或謂受到新南宗畫的影響。  

 
進入府展後,畫風逐漸受到戰爭時局影響,追求明朗的敘事風,題材則貼近現實。         

 
由於日治時期台灣始終缺乏美術學校、美術館或常設的美術研究機構,創作水準的提升乃至於展覽制度的健全都很容易遇到瓶頸。台府展十六回在制度上始終沒有太多的改變便是一證。

 

台展資料庫首頁 || 台灣展傳奇 || 台灣展圖錄 || 台灣展畫家 || 資料庫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