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敘事的寶盒 > 歸鄉路迢迢 > 想家(返鄉運動)

姜思章

個人資料

  • 性別:男
  • 生於:1936年
  • 祖籍:浙江省舟山群島岱山島人

個人簡介

在老兵返鄉探親運動參與者中,相較於何文德站在第一線上,當時姜思章因為個人仍在景美女中任教關係,無法過度公開支持,故選擇站在後方,以「軍師」角色參與其中。當時運動散發的5份傳單中,有4份即是出自姜的文筆,再由范巽綠、張富忠等人協助潤飾、美工設計、印刷完成。

姜思章自1950年被抓兵來台後,一直懷抱想要回家的願望。然而當年受到國共戰爭、兩岸對峙情勢影響,「想家」就是一種罪名,會被認為思想不穩,不能輕易在軍中談起。然而他並因此不放棄任何可能性,為了跟大陸家人聯絡,找尋各式通信管道,然而一一受到政治阻礙而被迫中斷。

至黨外運動漸漸興起時,姜思章常常參與其中,除了對於民主自由的共同理念外,主要希望能透過黨外人士的影響力達成回家的願望。此時黨外人士對於老兵返鄉探親這件事情有足夠認識的人很少,且受到政治影響,公開支持的人不多,但透過私下的遊說及其他支持人士公開演講,黨外人士逐漸瞭解、認同及支持。當民進黨想要推動自由返鄉運動受挫時候,姜思章建議不妨專注做老兵返鄉探親運動,順利獲得支持。

起初姜思章跟參與運動的其他老兵們並不認識。他因為接到范巽綠來電說,在幸安國小舉辦的自由返鄉晚會上,有何文德上台發言講老兵無法返鄉的痛苦。因此范巽綠來電邀請他與何文德一起來推動老兵返鄉探親運動。於是姜思章正式開始參與。

姜思章認為,老兵返鄉探親運動是第一波把老兵力量衝出,也獲得社會認同的運動。當時參與者除了老兵們外,民進黨的個別成員以及學者們都花了相當心力一起來推動。而在活動推動過程中,有媒體報導,有社會大眾的共鳴及迴響,也有反對的聲音出現。大家逐步克服困難,促使執政當局決定開放返鄉探親。

在推動這波運動上,所遭遇到的困難及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姜思章認為有三個部分:1.當時主政者蔣經國的決心。雖然當時各式社會條件已逐步成熟,但是如果主政者不開放的話,運動組織者又能如何?姜認為老兵返鄉運動正好給主政者一個正當的理由。2.社會風氣的養成。這部分知識界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一般人對於威權體制有恐懼感,所以對於敏感議題不願意碰觸。因此當時返鄉探親運動參與者花了很大心力去開發海內外學者、社會上有名望者的支持。3.一般民眾觀念的改變。這是最困難的地方,也是想辦法在互動過程中去說服。姜思章在訪談時分享了他當時在國父紀念館前散發傳單時候,與民眾溝通互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