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金劍 Sword Wrapped in Gold Foil
您不需告知即可使用,但需註明作者、不可商用、不可改作。
基本資料
其他名稱
Sword Wrapped in Gold Foil
描述
春秋時期的包金銅劍,1937年於河南琉璃閣墓60槨內的東南部出土,出土時即殘斷為數段,與兩把劍(R020069, R020078)及一把環首刀R019720共出,兩劍尺寸及形制大同小異。
劍首為一方形雙面銅包金鏤空蟠螭,其下緊接一包金獸面,蟠螭及獸面的眼部皆鑲嵌圓形及橢圓形綠松石珠。
劍莖兩側為散虺紋包金飾,眼部鑲嵌綠松石珠,縱面呈鋸齒形。
劍革為一雙面包金獸面,眼部鑲嵌綠松石珠,因革內銹蝕重墳起為二殘片,無法與劍身密合,根據出土照片顯示,獸面方向與劍首獸面平行而非相對。
劍身中有脊,殘斷為四截,一段與劍莖相連。劍身上尚有殘存劍鞘,疑為象牙材質,待確認。劍鋒殘。
包金劍在紋飾及形制上結合了中原及北方式青銅器的特徵,如中空方形劍首,以及劍莖的形制皆為北方式青銅劍常見的特徵,但蟠螭紋、獸面紋及散虺紋則是春秋時期中原文化青銅器常見的紋飾,顯然是文化互動影響下的產物。
已由數殘片的3D建模組合復原。
劍首為一方形雙面銅包金鏤空蟠螭,其下緊接一包金獸面,蟠螭及獸面的眼部皆鑲嵌圓形及橢圓形綠松石珠。
劍莖兩側為散虺紋包金飾,眼部鑲嵌綠松石珠,縱面呈鋸齒形。
劍革為一雙面包金獸面,眼部鑲嵌綠松石珠,因革內銹蝕重墳起為二殘片,無法與劍身密合,根據出土照片顯示,獸面方向與劍首獸面平行而非相對。
劍身中有脊,殘斷為四截,一段與劍莖相連。劍身上尚有殘存劍鞘,疑為象牙材質,待確認。劍鋒殘。
包金劍在紋飾及形制上結合了中原及北方式青銅器的特徵,如中空方形劍首,以及劍莖的形制皆為北方式青銅劍常見的特徵,但蟠螭紋、獸面紋及散虺紋則是春秋時期中原文化青銅器常見的紋飾,顯然是文化互動影響下的產物。
已由數殘片的3D建模組合復原。
功能
武器防禦(兵器)(擊刺類兵器)
度量
長(全器)36.2公分、重量(不含部份劍鞘)301公克、長(劍首)3.92公分、寬(劍首)3.74公分、厚(劍首)1.34公分、長(劍莖)7.49公分、寬(劍莖)2.34公分、厚(劍莖)0.85公分、長(劍革)4.73公分、寬(全器)2.01公分、厚(全器)0.69公分
紋飾
獸面、蟠螭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