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敘事的寶盒 > 歸鄉路迢迢 > 想家(返鄉運動)

1949年國共內戰進入最後的殊死戰,徐蚌會戰(又稱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軍潰敗的局面幾乎難以挽回。5月20日起,台灣警備總部宣布台灣進入動員戡亂的「戒嚴」時期,效忠國民黨的中央政府,於年底遷來台北,台灣湧進為數約一百多萬的大陸軍民。其中有原本效忠的國民黨軍隊,有被拉伕、被迫參軍的老百姓,也有出於無助逃亡而從軍的年輕人。

到台灣之後,國府聲稱「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然而時間一年年的過去了,1987年最後宣布解除戒嚴令時,戒嚴已達38年,而人們日日期盼返鄉團圓的夢卻未實現,當年的青壯之士,如僥倖劫後餘生,也已是鬢髮花白、垂垂老矣。

因為戰爭與政治敵對關係,來台外省人不得與家鄉親人有任何聯繫長達近38年。少數試圖尋找管道與家鄉通信,而有能力轉往第三國、繞道回中國探親者,他們都必須冒「通匪」、「叛國」的罪名,輕則管訓入獄,重則被處監禁。

1986年「民進黨」宣布成立,直接挑戰戒嚴時期禁止組黨之禁令,衝突一觸即發,面臨攤牌的局面。而蔣經國總統大權在握,幾乎以一人之承擔,排除重議,宣布了將要解除戒嚴令的決心,但是整個社會輿論、文化界,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反共愛國情操所牽制,「返鄉」被認為是軟弱者、共匪同路人、台獨搗亂者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老兵,因為反抗「禁止與匪區親人聯繫」的政治體制,在「黨外人士」與人道主義知識分子的協助下,組成「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展開為期近一年的老兵返鄉探親運動,最終促成了「開放探親」的政策實踐。

「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成立後,透過散發傳單及舉辦演講,向社會大眾宣傳其理念。1987年4月,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製作第一份傳單「我們已沈默了四十年」,先後印製30萬份,由何文德、夏正勛(夏子勛)、朱文貴等人拿去散發,引起相當的迴響;5月10日在國父紀念館紀念母親節,且公開表達訴求;6月28日在金華國中舉辦「想回家,怎麼辦」晚會;9月20日在龍安國小舉行「回家的時候到了!」演講會,要求當局盡早明確宣布開放探親日期;11月再印製傳單「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要求當局應給每位窮苦老兵「六萬元」作返鄉探親路費, 11月22日聯合「教師人權促進會」共同舉辦演講會,強調「阻礙返鄉探親,年底不給選票」。

演講活動外,老兵行動者經常身穿寫有「想家」二字的白上衣,穿梭於街頭、火車站、市場、眷村、榮民之家,以及政府單位,如退輔會、立法院、調查局等,手裡不停地散發傳單,即便是遭到有關單位派出情治人員或警察攔阻,或是社會上的輿論壓力,更甚者或有群起毆打促進會成員的,也不能影響這群力圖尋求回家之路的老兵朋友,會長何文德表示:「如果說這是我們為中國歷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萬萬離散的骨肉、隔絕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團聚之期所必須付出的某種代價,我心甘情願承受這一切的醜化、折磨與傷害的結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對田中榮家暴力事件的聲明」)面對當時陸續發生這樣的情況,王曉波說道:「這些榮家的老兵來講,就是剛才所講的,他們一輩子就是服從上級命令。上級講說這是共匪統戰,所以他們在打共匪啊。」